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
緬甸勘災工作日記----10/15

10.15(晴)

一早,緬甸的宏海法師就忙著張羅前往災區堪察所需的一切器物。7點多一點,一行人在街上用過簡單的早餐後,再加上一位住在拉布達當地的華裔青年李季貴菩薩,一共6人,一起乘車至碼頭,搭上一艘不大不小的引擎船,開始今天災區村落的勘災行程。

拉布達縣城裡的街景與環境,與我們熟悉的都會印象,已經存有極大的差距;但是當我們沿江行駛,來到了「格丹烈」、「露阿沙」、「勾古」這三個小村落時,看到村裡的環境,聽到村民的故事,才知道那是個更遙遠、更無法想像的不同世界。

「格丹烈」原有村民900人,風災中有279人往生,100多戶的住屋全毀,觸目所見皆是藍藍、紅紅,暫以帆布鋪圍的屋頂和牆壁。在熱辣的太陽底下,屋裡的悶熱可想而知。

「露阿沙」昰個較大的村落,有400多戶,1000多位村民(未問及往生者人數)。比起資源全無的小村落,這裡有政府安排企業贊助,象徵性地建造了90多間的高腳木屋(約台幣1萬5千元),提供給5人以上,或家有老人、殘疾者的家庭居住。其餘四分之三的家庭,一樣住在藍藍、紅紅的帆布屋裡,一樣的缺水、缺電。隨著雨季結束,旱季的來臨,居民們除了居住問題外,更擔心的是田裡的灌溉和飲用水的不足。

「勾古」約有130戶,加上鄰近村落少數倖存,遷移過來者,目前共有村民600人,風災往生319人。村子裡唯一一棟二層樓高的木造建築,就是當地的信仰暨教育中心-和尚廟,在風災當時,成了僅有的救命庇護所。20多坪的空間裡,硬擠著80多位的村民,連佛龕上都站滿了人,大家抱著佛、抓著柱子,度過漫漫長夜,幸運地活了下來。

有一位49歲的婦女,當發現水不斷地高漲時,和家人搭著自家的小船逃生,不久船被大浪沖翻,黑暗中婦人抓到一根「木條」,由於當時風浪很大,雙手緊抓木條,無暇照顧背上的孫兒,因此二個小孫兒和女兒都被水沖走……。身材瘦弱的她,指著廟前山門上那根救命的小木簷,含著淚水,訴說著陰陽兩隔的生命故事。

在這裡,從「沒有」到「有」的距離好像很小,5、6千塊台幣,就可以讓一個無家可住的家庭,擁有一個遮風避雨的高腳茅屋;4、5萬元台幣,就可以讓雨季結束,正愁著飲水來源的村子及鄰近村落的數千居民有水可喝;10~15萬台幣,就可以蓋出一個堪用幾十年的木造校舍兼村民庇護所,讓村裡的孩子可以有個安定的上學處所……。在此處只要願意付出一點點,就可以照顧許多許多人的需求;只要一點點,就可以發揮極大的價值。一方面昰拜此地物價低廉所賜;一方面感受到的是此地居民樂天知命、少慾知足的純樸特質(慈基會常法)。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