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
北區慰訪教育訓練~做慰訪義工 行菩薩道

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於8月14日在雲來寺辦理北部地區慰訪教育訓練,共有來自北北基宜、桃竹苗,甚至遠從花蓮而來的152位義工參與。

「慈善服務,就是願眾生離苦得樂,有心並付出行動,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側耳傾聽。」法鼓山慈善基金會副秘書長常綽法師為義工們帶來「運用佛法於慈善服務」的分享課程,期許每位義工化作觀世音菩薩的分身。當天課程,邀請林烝增心理師與方隆彰社工師帶領大家認識助人技巧、同理心及討論實務工作;也邀請在本會慰訪服務資深的義工們來與學員們分享慰訪心得。

在因緣際會下加入慰訪關懷行列的基隆地區鍾秀容師姐分享,原先認為自己不適合、不擅於言語關懷,經過不斷地學習,了解到除了口語,眼神和肢體語言,都可以讓對方感受到關懷的媒介。到求助對象家庭訪視時候,有些案家令人讚嘆,因為對方儘管絮絮叨叨地說著生活中的不如意,但總仍是以樂觀積極態度面對苦難,易地而處,自己恐怕都難以做到。服務的過程中,也讓她更珍惜自己當下所擁有的,深覺付出比收穫的多,「每一次慰訪都像充電!」。

來自新竹地區慰訪經歷超過十年的鄭陳暖師姐則提出,慰訪容易陷入的情境-眼見為憑,比如見到案主穿著名牌或有房有車,心想還需要補助嗎?深入了解後,才知道衣服是隔壁鄰居送的,而房車則是已故家屬留下,目前仍在貸款中。

對於慰訪工作,兩位義工一致認為給予案家傾聽、陪伴,比金錢來得重要。鍾秀容師姐說道,「提供善知識,以佛法接引個案,當對方將正確觀念一點一滴落實在生活中,才能真正改變生命。」鄭陳暖師姐則建議,幫助案家之餘,義工首要先學會安住自己,透過法鼓山相關接待課程累積威儀、慰訪課程提升服務能力、禪修課程培養安定力量,而學習助念則能在需要的時機提供服務。

「案家情緒失控,該怎麼辦?」、「要求加line或臉書,是否要答應?」、「案家未婚懷孕或將補助金拿去買酒喝,還要繼續補助嗎?」針對這些慰訪過程常見的兩難或挑戰價值觀的問題,各組在方隆彰老師帶領下,熱烈討論並提出不同觀點。方老師表示,思考問題應把握大原則「承認自己的有限性,更能把事情做好!」義工要扮演陪伴與支持角色,而非問題解決者。此外,也要清楚認知到行為是代表團體而非個人,仍需遵守基金會規範。

課程最後,秘書長果器法師提醒大家需辨別同理心與同情心的不同,並以聖嚴師父《普賢菩薩行願讚講記》闡述「恆順眾生」的內容勉勵菩薩們,『「恆順眾生」,頗不容易,眾生有種種性格、種種心向、種種欲求、種種需要。從菩薩的立場,以菩薩的智慧,因應種種不同的眾生;縱然對於同一個眾生,於不同的時地,也會有不同的需求。而且,眾生自己想要的,未必是他需要的,眾生自己覺得需要的,未必就是菩薩認為該給的。』當日課程在法師的分享和關懷之後,畫下圓滿句點。

文圖/法鼓山慈善基金會

TOP